新闻动态

NEWS UPDATE

以爱疗愈,致敬“特别”的母亲——我院圆满举办住院部儿童 2025-05-10

5月9日下午,我院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以爱疗愈,共筑心桥” 的心理关怀活动,旨在帮助住院部孩子家长释放压力、缓... [详细]

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科教授马燕茹莅临我院联合会诊,为儿童健 2025-05-10

期中考试结束,距离暑假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似乎总有些"慢半拍":看着同龄孩子个子窜得老高... [详细]

科室导航

DEPARTMENT

专家团队

EXPERT TEAM

  • Doctor

    陈玺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原陕西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

    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语言障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遗尿症、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儿童行 [查看更多]

  • Doctor

    毛云英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特邀编委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矮小症、遗尿症、性早熟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生长发育疾病;小儿心脏 [查看更多]

  • Doctor

    陈艳丽 主任医师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儿童癫痫、儿童营养、生长发育、矮小症、结 [查看更多]

  • Doctor

    吴斌 副主任医师

    世界中联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脑瘫、精神迟缓、矮小症、遗尿症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和生长发育多发病、常见病、疑难杂症的诊疗 [查看更多]

  • Doctor

    马文靖 副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西安附一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遗尿症、学习困难、情绪障碍 [查看更多]

  • Doctor

    郑青春 副主任医师

    西安附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委员

    儿童矮小症、儿童需求性增高、癫痫、发育迟缓、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脑瘫、性早熟、遗尿症、肥胖症等儿童青少年行为发育及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查看更多]

  • Doctor

    孙三侠 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保健协会儿童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专委会委员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小儿癫痫、矮小症、性早熟等 [查看更多]

  • Doctor

    徐建华 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

    河南省中医药外治疗法学会会员

    自闭症、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学习困难、抽动症、遗尿症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诊治 [查看更多]

  • Doctor

    管桂芳 心理咨询师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陕西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沙盘游戏治疗儿童自闭症、抽动症、多动症、发育迟缓、缄默症等;解决儿童及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强迫、厌学、学习障碍等问题 [查看更多]

  • Doctor

    袁久玲 儿科主任

    陕西省医学会儿童保健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委员会委员

    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小儿腹泻病、消化不良、儿童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 [查看更多]

  • Doctor

    马丽萍 心身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会员

    陕西省保健学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厌学弃学、网络成瘾、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抗压力弱、自伤自 [查看更多]

  • 陈玺

  • 毛云英

  • 陈艳丽

  • 吴斌

  • 马文靖

  • 郑青春

  • 孙三侠

  • 徐建华

  • 管桂芳

  • 袁久玲

  • 马丽萍

诊疗环境

ENVIRONMENT

西安附一儿童医院_强迫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身科

强迫症

孩子反复洗手、查门窗,竟是强迫症预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孩子出现反复洗手、频繁检查门窗这类行为,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只是习惯问题,或者是做事认真仔细。但实际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有可能是强迫症的预警信号。强迫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正逐渐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而其早期症状常常被家长忽视。本文将深入探讨孩子反复洗手、查门窗等行为与强迫症之间的关联,帮助家长们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一、认识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在儿童与少年精神科住院与门诊病人中,占比 0.2% - 1.2%。它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人通过 CT 检测发现,儿童期起病的强迫症患者尾状核缩小,正电子发射 X 线体层摄影(PET)检查显示出异常的局部葡萄糖代谢方式。同时,5 - 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有效地治疗强迫症,因此推测强迫症存在 5 - 羟色胺功能紊乱。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来看,儿童强迫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家长要求顺从,而儿童渴望不受约束,这种矛盾在孩子内心引发冲突,导致敌意情绪产生,使得性心理发展部分固着于此阶段,强迫症状便成为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二、强迫症的典型症状表现

(一)强迫观念

强迫怀疑:孩子常常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比如怀疑作业没写对、门窗没关好。像有的孩子做完作业后,会反复检查,即便已经确认无误,还是不放心,脑海中一直萦绕着 “万一错了怎么办” 的想法。还有的孩子出门后,会不断回忆自己是否锁好门,甚至会折返多次检查。

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回忆过程中若被外界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因为怕被打扰而情绪烦躁。例如,孩子可能会一直回想在学校和同学的一次争吵,不断在脑海中重复当时的场景和对话,无法停止。

强迫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如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人为什么要睡觉”,明知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或者思考这些对生活并无实际帮助,却难以自拔。

(二)强迫行为

强迫洗涤:这是较为常见的强迫行为,其中反复洗手最为典型。孩子洗手的次数远超正常需求,而且洗手的时间长,步骤繁杂,可能会按照特定顺序、用特定力度洗手,甚至洗到双手皮肤发红、破损。除了洗手,还可能反复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其根源往往是 “怕受污染” 的强迫观念。

强迫检查:频繁检查书包是否带齐学习用品、口袋里的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锁好、自行车是否锁上等。严重的孩子,检查次数可达数十遍,即便知道门窗已关好,内心仍不安,非要再次确认不可。就像有的孩子上学前,会多次检查书包,生怕落下东西,即使家长帮忙确认,自己还是要再检查一遍。

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等。对数字产生强迫观念,整日沉浸在无意义的计数中,甚至对偶然看到的电话号码、汽车牌号等都要反复默记。这种行为会浪费孩子大量时间,且他们无法自控。

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与 “好”“坏” 或 “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 相关联的动作,若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至自己认为满意才停止。比如,孩子进门一定要先迈右脚,如果不小心先迈了左脚,就必须退出去重新进一次,口中还念念有词。

当这些强迫症状出现时,孩子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随着症状加重,会对孩子的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比如,孩子可能因为反复检查作业,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因为怕脏而拒绝与同学一起玩耍,影响社交关系。

三、为何孩子会出现强迫症症状

(一)遗传因素

强迫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强迫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孩子患强迫症的风险会相对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可能起到 40% - 65% 的作用。

(二)生理因素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 5 - 羟色胺功能紊乱,被认为与强迫症密切相关。此外,一些脑部结构的异常,如前文提到的尾状核缩小等,也可能影响大脑对行为和思维的控制,从而引发强迫症症状。

(三)心理因素

追求完美的性格:孩子本身性格较为内向、敏感、胆小、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极高,一旦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长期下来,可能发展为强迫症。例如,孩子在画画时,如果画得稍有不满意,就会反复擦改,甚至重新画很多次。

心理创伤: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或心理创伤,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遭受欺凌等,可能使孩子内心产生巨大压力和不安,从而通过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比如,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后,可能会出现反复检查自己物品的行为,试图寻找一种安全感。

(四)环境因素

家庭氛围:家庭中过分苛刻、刻板、压抑的氛围,以及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成就压力,都可能促使孩子形成强迫倾向及症状。如果父母本身做事追求极致,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干涉和批评,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模式,并逐渐发展为强迫症。例如,父母要求孩子把房间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稍有凌乱就严厉指责,孩子可能会过度在意物品的摆放,出现反复整理的强迫行为。

学校环境:学习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当等,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诱发强迫症。比如,孩子在学校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每次考试成绩都被老师和同学比较,可能会因为担心成绩不好而出现反复检查作业、强迫回忆知识点等行为。


推荐专家

吴斌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至周六8:00-17:30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

健康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