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9项症状中的4项;且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至少已持续2周者,同时排除器质性精神病及药物所致的抑郁即可诊断。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⑤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失眠、早醒;⑧纳差或体重下降;⑨性欲减退。需要说明的是,儿童抑郁症与成人的抑郁症有何不同?在精神医学领域里,这样的议论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近几年,采用与成人同一诊断标准的美国精神科学会的DSM-Ⅳ或WHO的ICO-10诊断系统衡量,结果满足这一标准的儿童的确存在。儿童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与成人相同。在此基础上,二者还存在以下不同点。即对躯体主诉的症状、焦虑感、社会性封闭独居等,在儿童较多见。但精神运动压抑、嗜睡、妄想,多见于青年、成人,与其说儿童或青少年的抑郁症是单独发生,勿宁说多伴随其他精神性疾病而发生。在儿童是焦虑代替抑郁,看不到体重增加之忧虑代替体重减少。也就是说,再加上兴趣的减退、失眠、易疲劳感和出现轻生等与成人同样的症状,抑郁的诊断即可成立[7] 。
2、抑郁的躯体化:有部分抑郁症患儿,以躯体的不适为主诉,而医生只关注躯体症状,反复进行多种检查寻找病因,却忽视了抑郁状态下的躯体化问题。当患者反复诉说躯体的各种不适,而医学检查又无阳性发现时,应考虑是否为抑郁障碍,要重点询问患者情绪方面的问题。
3、躯体疾病伴发抑郁:当患儿到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躯体疾病“吸引”了医生的注意力,且一旦确诊为相应的疾病,往往忽视患儿伴有的抑郁情绪等精神方面的诊断,导致内科疾病久治不愈。一般来说,合并抑郁症者,症状将更加明显,且常常持续2周以上,同时还出现思维能力下降、焦虑不安、心烦、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犹豫不决等。对此,当躯体疾病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后,病情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时,应重视了解患儿的情感症状,考虑是否为躯体疾病伴发了抑郁障碍。
4、单一诊断原则:所谓一无论、单一诊断原则,往往忽略疾病的共存现象,各科医生只关注与本科疾病相关的症状,一旦本科疾病确定,便往往忽视本科疾病可能与抑郁共存的问题。
5、了解患者是否有抑郁症、躁狂症及自杀企图、自杀行为家族史、既往史及用药史等,对诊断有极大帮助。
6、儿童抑郁症患者可出现大脑整体形态学改变。卞清涛等报道[3],抑郁症患者存在侧脑室扩大,脑沟增宽、额叶、基底神经节、胼胝体膝下区体积缩小,皮质下灰白质MRI信号增强,同时发现年龄小者比年龄大者侧脑室和第三脑室体积增大更为明显。
7、经验不足:缺乏对抑郁障碍诊断知识技巧的培训,也是造成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困难的原因之一。